关店率高企!紫燕食品又少7家经销商
在创始人的女婿戈吴超接班董事长后,紫燕食品交出了年轻一代掌舵后的首张“成绩单”。
2023年上半年,在消费复苏背景下,紫燕食品盈利双增,然而,其利润增速却垫底同行。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紫燕食品飙升的销售费用、持续低迷的毛利水平以及全国化进程缓慢等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
产品“卖不动”
近日,紫燕食品发布上半年财报,实现营业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6.48%;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55.11%;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52.1%。
按产品来看,鲜货产品贡献了86.08%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中“王牌”单品夫妻肺片销售5.43亿元,占比31.59%,整禽类销售4.39亿元,占比25.51%,香辣休闲产品占比9.67%;预包装及其他产品贡献了9.8%的主营业务收入;包材贡献2.33%;加盟费、门店管理费、信息系贡献1.79%。
这份乍看亮眼的成绩背后,其实是基于上半年经济全面复苏,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的大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
与同行比较,卤制品上市公司中,同期绝味食品预告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131.25%-146.47%”,周黑鸭预告净利同比上涨489%-598%,除煌上煌暂未披露外,紫燕食品利润增速垫底,恢复情况远低于同行。
另一方面,今年5月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钟怀军卸任董事长一职后,其女婿戈吴超接班。在年轻一代掌舵下,紫燕明显加大了在营销方面的投入。
报告期内,紫燕食品销售费用为8794.08万元,同比上涨52.51%。财报中解释,这主要是由于广告费用增加,期内广告、展览宣传、促销、市场推广费一项就上涨51.82%。
然而,同期对应的营收增速仅6.48%,这意味着紫燕食品投入了更多的销售成本,却并未带来同等业绩的转化,换言之就是“卖不动”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公司便提出全国战略,但11年过去,其业绩仍高度依赖“大本营”华东地区。
财报显示,紫燕食品上半年超7成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占比11%,其余地区均不足10%。2019年-2022年,华东地区的占比分别为75.23%、74.81%、73.51%和72.54%,“出走”十余年,仍受困于华东。
关店率高企
相较于绝味食品、周黑鸭及煌上煌,紫燕食品的毛利率水平一直遭市场质疑。
2020年-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6.07%、21.62%、15.98%,低于同行水平,如去年绝味食品、周黑鸭及煌上煌的毛利率分别为25.57%、55.03%、28.16%,拉开紫燕食品不小的距离。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21.13%,较去年同期的17.1%有所回升,但不及2021年同期的22.64%。
这背后其实是紫燕食品快速扩张下产生的后遗症。
资料显示,公司销售方式分为三种:经销模式、直营模式以及其他销售渠道。其中,紫燕食品主要依赖的是经销模式,上半年贡献营收15.1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近9成。可问题在于,该模式是二级销售网络,即“公司——经销商——终端加盟门店”,与绝味食品等相比,公司与加盟门店间多了一层经销商,其也会从中多分走一层利润。
这一模式确实能够提高紫燕食品的扩张速度,2018年-2020年,公司门店数量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4000家,截至2023年6月末达到了6137家。
需要注意的是,据参与了调研的机构投资者披露,2022年紫燕食品现有全国总门店数5695家,净增门店数535家,其中开店1300多家,关店数量达到700多家,闭店率达到10%。
2023年公司计划将闭店率降低至2020年以前的5%-6%水平。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紫燕食品全国门店数量6137家,净增442家,但具体的开店量及关店量并未披露。不过,报告期内公司的经销商数量减少了7家,增加22家,期末为104家。
另一方面,记者以经销模式与直销模式合计贡献的主营业务收入与门店数量粗略计算,2022年公司店均收入约55.8万元,而2023年上半年店均收入约25.2万元,尚未达到去年的一半。
记者据此发函询问紫燕食品闭店率情况是否好转,门店迅速扩张是否影响了单店的业务表现等,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食品问题频发
快速扩张的同时,紫燕百味鸡终究要面对经销模式的一些“顽疾”,如对终端把控力不足、监管难等。
今年5月,上海市消保委抽检了10家熟食卤味店,检测结果显示,在购买的20款菜品中,5款显示分量不足,其中就包括紫燕食品卤味品牌紫燕百味鸡。
再往前看,2021年9月,紫燕百味鸡上海一家门店内被曝有老鼠在店内食品柜里乱窜。随后,紫燕百味鸡致歉,表示对该店停业整顿,并按公司规定处罚该区域经销商,取消上海该门店店主的加盟商资格,罚没保证金。
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紫燕百味鸡有151条投诉,其中涉及出现虫子、蟑螂、发馊、发霉、异物等食品安全类投诉,也有缺斤少两、无法开发票、服务等问题,多数公司已经回复处理。